馬桶做為衛浴裡的一哥角色,其重要性不言可喻。從外觀上來分辨,目前市面上有“分離式”:也就是水箱與主體分開的款式;另一者則是“單體設計”:也就水箱與主體連結成形的款式。後者因造型簡單好清理,目前已成市場主流。現在各大廠牌在馬桶上的技術日新越益,也都推出抗污抗菌這種貼心的創新,節省了刷刷洗洗的時間,廁所馬桶隨時都清潔溜溜沒有異味。全家人在””的時候心情也特別愉快。
選用馬桶首先要先確認家中馬桶的排水距離(管距)~
排污孔距指牆壁至排水管中心的距離,一般馬桶的管距規格分為美規和歐規兩種,亞洲地區大多以美規為主,孔距為30~40公分左右,日系和國產的馬桶幾乎都是如此;而歐規的馬桶管距則為18~22公分左右。
小提醒:部分的省水馬桶只適合30公分的管距,購買前務必要先確認家中的管距為多少公分。
接下來就是大家最在意的各品牌的抽水功能整理如下:
虹吸式 |
當您壓下沖水把手時,馬桶中的穢物會停一下(大約兩秒鐘),然後立刻往下吸,道理就像是飛機上的真空馬桶座 一樣,當然我們家中的馬桶底下不會有真空泵浦,而是利用大量的水流並且運用馬桶內部管路往下沖,造成真空虹吸效果,以成為虹吸式沖水的原理,運用基本虹吸原理將污水(物)排出,噪音也較大,早期的馬桶即此設計。 |
沖水式 (沖落式) |
利用水箱與馬桶的落距力道,直接將污水(物)排出,歐規美規有許多產品採此設計。後來由以上兩種方式又改良延伸出:半沖水半虹吸式、噴射虹吸式、渦流虹吸式 |
洗落式 |
利用水流的衝力排污。通常池壁較陡,池心存水面積較小。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產品,制造工藝簡單、價格便宜、用水量小是它的一大優點,缺點是排污時噪音較大。 |
反虹吸 |
沖水道經由池面的沖水孔沖向池面,並產生漩渦,水路經充填產生虹吸現象,再加上漩渦的導引,將穢物排出之沖水方式。水面寬,故污物不易沾附馬桶池面,由於水箱內的水由池面下進入馬桶池,不與空氣接觸,且無落差拍擊水封面,故無噪音。 |
渦流虹吸式 |
利用漩渦式原理,但因此款若使用在一樓會有水壓不足而無法沖乾淨。 |
噴射虹吸式 |
利用馬桶唇面噴射沖水,利用渦流管設計產生虹吸引力,快速將穢物排出,減少水量使用並得到良好的沖洗效果。優點:用水量省,聲音小,表面存水高度低。虹吸噴射式是虹吸式的改進型。它增設噴射附道,增大水流衝力,加快排污速度。池內存水面積較大,存水深度也有所限制,在減低氣味、防止濺水方面有良好的效果,而且射流是在水下進行的,非但沒有增加噪音,反而使噪音問題有所改善 |
噴射式 |
所謂噴射式馬桶,即沖水道分成兩股,一股流向馬桶唇面,另一股則由一獨立管路經由池面之小孔沖向水路,以加速沖水,增加馬桶之沖洗方式。 |
雙龍捲 |
是檔次最高的一種。它的結構與其他虹吸式基本相似,只是供水管道設於便池下部,並通入池底。為了適應管道的設計要求,在成型工藝上水箱與便器合為一體。它最大的優點是:利用了漩渦和虹吸兩種作用:漩渦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,將污物迅速卷入漩渦中,又隨虹吸的生成排走污物,衝水過程既迅速又徹底,而且氣味小、噪音低 |
沖水方式雖然都是同名稱,但每間廠牌和公司生產技術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!
除了外型及沖水方式需注意以外,不要忽視馬桶的用水量,如選用有國家商檢局的環保標章的馬桶,沖水量較少的公升數,將可省下三成至一半的水費哦!
一般型用水器材與省水器材的用水量/節水率之比較表 |
|||
|
一般型用水器材 |
省水器材 |
平均節水率(%) |
水龍頭 |
15 ~ 20 公升/分鐘 |
9 公升/分鐘以下 |
50% 以上 |
蓮蓬頭 |
15 ~ 20 公升/分鐘 |
10 公升/分鐘以下 |
50% 以上 |
一段式馬桶 |
12 ~ 14 公升/次 |
6 公升/次以下 |
50% 以上 |
兩段式馬桶 |
- |
第一段9 公升/次以下 |
30% ~ 65% |
兩段式沖水器 |
- |
小號用水量約為大號的一半 |
30% ~ 50% |
省水器材配件 |
- |
馬桶相關配件/ |
20%~70% |
洗衣機 |
35 公升/每公斤衣物 |
配件22 公升/每公斤衣物 |
35% 以上 |
馬桶的施工方法又分為以下2種:
乾式工法:
* 優點:日後維修較方便,螺絲拆一拆馬桶就可以拔下來。如果要搬家或把馬桶換到別間浴室時,也沒問題。
* 缺點:地板若不平馬桶就不平,而且須事先研究確認地板上有無管路通過,以避免鑽孔時打穿管路。
濕式工法:
* 優點:不用在地上鑽孔。
* 缺點:若水泥與沙的比例弄錯或水泥糊太多,未來馬桶易有裂縫產生。
參考資料:TOTO、CAESAR、HCG、台灣衛浴交流平台、環境資訊中心
通士達裝修工程官方網站:http://www.tonesidar.com.tw/
通士達裝修工程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onesidar
通士達裝修工程部落格:http://tonesidar.pixnet.net/blog